Board logo

标题: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打印本页]

作者: linda    时间: 2015-6-21 00:27     标题: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6年7月,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电请蒋介石武汉设立分校。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蒋委派邓演达为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同时电请国民党中央党部将主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确定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主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目录

1

创办之初

2

中途停校

3

复校

4

遗址




1

创办之初编辑1926年7月,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电请蒋介石在武汉设立分校。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蒋校长委派邓演达为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同时电请国民党中央党部将主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确定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1]。
1926年12月初,蒋校长在南昌电令黄埔主校五期政治大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门
及炮兵、工兵两队学生及教官与器材立即迁往武汉。此时武汉分校已经设立政治讲演班,有男女学生1200余名,等黄埔主校政治大队到达武汉后,双方合并训练。同时,军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三科。

武汉分校筹备3个月后终于成立了,1927年2月蒋校长委派邓演达为校长,顾孟余为党代表,张治中为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2月12日,举行了开学大典,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宋庆龄的祝词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
武汉分校规模不亚于黄埔主校,招收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
招生复试那几天,武昌寒气刺骨,可来自全国近万名青年才俊,把武昌城闹得热气腾腾。蛇山矶头、奥略楼等到处都有他们指点江山、豪气冲天的身影。
最后录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们先称入伍生,后成为黄埔六期的正式学员。未被录取的考生,多数进入设在武昌南湖的总司令部学兵团,少数女生被介绍进入设在汉口的妇女运动训练班。
1927年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
1927年3月下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蒋介石随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分校该由以谭曙卿、邓演达、恽代英三人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
“四一二”后夏斗寅叛变,由分校学生组成独立师讨伐夏部。1927年6月30日撤消建制恢复正常学习。“七一五”后部分学员被迫离校,一部入叶挺、贺龙部,一部入张发奎部。分校至此结束。
1929年春,盘踞在武昌的桂系军阀败走,前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生1000余名出走荆州和沙市,此时蒋介石在武汉不忍莘莘学子流离失所,决定必须加以抚育,储为国用,乃于同年4月初将武汉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令钱大钧为教育长赴任接办,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主校学习。1927年后武汉分校设于此-两湖书院旧址

1929年4月2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正式开办,5月初将陆续由荆州和沙市回校学生改变为步兵3个大队,炮兵、工兵各1队,后奉蒋介石令将第18师及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分校遍为军官补习班后,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共学生1677人。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毕业生分发及留校人数分配统计表
部别兵科合计
步兵炮兵工兵
教导第一师105419
教导第二师236332
教导第三师1963144271
第一师914297
第二师9442100
第三师9442100
第九师805489
第十师623267
第十一师9753105
第十八师913397
第四十四师152118
第四十五师27  532
第四十七师27  532
第四十八师323  35
第五十师833389
第五十一师141  15
第五十二师46    46
第五十三师11089127
第五十四师302  32
新编第十师483455
新编第十一师483455
新编第二十二师30    30
独立第十四旅19    19
独立第十五旅10    10
警卫旅20    20
武汉北区要塞司令部40201575
留校服务者62210
总计14431171171677

2

中途停校编辑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大典。
1930年7月18日开始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者1760名。
1930年7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后毕业生分发到各师见习。
1930年7月下旬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奉蒋介石电令准予续办第八期入伍生一团,到1931年冬第八期入伍生修业期满。
1932年春,蒋介石令武汉分校并入南京主校,分校就此结束。

3

复校编辑1936年1月复组主校。1937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二分校。校址由武昌迁至湖南邵阳。分校主任为李明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前后设过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设过南昌、洛阳分校),其中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当属武汉分校。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主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当年的武昌街头,经常可见一群头剪短发,身着军装,腰扎皮带,打着绑腿的女兵,英姿飒爽地行进。她们是中国第一批军事院校的女兵。长期封建积习的影响,中国少女一般不抛头露面,离家上学已少见,入伍当兵和男兵一样跌爬滚打、刺刀见红更是开启社会风气的创举。恽代英赞扬她们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和榜样”。
汪精卫策动“七一五”反动事变后,武汉形势骤变。7月18日,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接着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全部移驻南湖营房。从此,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但是,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数千优秀儿女,却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恽代英和几百名分配或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的师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参加了南昌起义。陈毅(负责军校党务工作)率领的一批师生没赶上起义,却在江西临川赶上了起义队伍。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陈毅与朱德率余部转战湘南,接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二方面军教导团后转移到广东,著名的广州起义就是以这个团的1300多名武汉军校师生为主而发动的。起义失败后,又成为叶镛、徐向前(政治大队一队队长)领导的红四师第十团,转移到海陆丰。在这两次起义的师生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及程子华、刘型等都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女兵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帅夫人)也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贡献。
胡筠、黄杰(后为徐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员,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高举抗日大旗的巾帼英雄赵一曼。
政治教官沈雁冰、第六期学员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
六期学员宋绮云后成为杨虎城的秘书,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4

遗址编辑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建在两湖书院的遗址上。两湖书院为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原湖北医院住院部、今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一带。当时两湖书院是军校的本部,六期的男生和五期的政治科都住在这里。五期工兵、炮兵科分驻大东门外华中师大旧址和平湖门外旧骑兵营,女生队驻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旧两湖中学。
书院内原有一个内湖,环境清幽,上世纪80年代还存在,现已被填得面目全非。军校的建筑只剩下位于武昌实验小学内的几幢办公楼,湖北省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曾加以修缮,红色的木柱、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檐瓦,有一点古色古香的意味。小学的大门侧,立了旧址的标记,但为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一般不让外人进入。因此,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遗址,只能被长期冷落。
所幸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使得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尚存。如果在此基础上,将旧址妥善保护修缮并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彰显和丰富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同时笔者还建议,将这里办成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纪念馆和研究中心,陈列有关历史文物,开展有关宣传、教育、纪念活动,这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linda    时间: 2015-6-21 00:29     标题: 程子华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举行,辽沈战役后曾率部最先入关

查文晔/新华网
2015-06-19 22:12 来自 中国政库

字号




1965年11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图为邓小平(左二)、程子华(右二)、吕正操(右一)在冶金指挥部楼前交谈。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消息,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纪念程子华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当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在座谈会上致辞,他回顾了程子华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中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光辉伟大的一生。


       他说,程子华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顾全大局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做出了不朽功绩。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风范将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他心系祖国统一的执着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林上元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程子华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使命,勇担责任;就是要传承黄埔精神,弘扬核心价值,铸牢民族意识;就是要促进祖国统一,不断聚同化异,广泛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杭元祥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冀中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会长吕彤羽,副会长左月燃,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有关领导及程子华同志亲属分别发言。全国政协、民政部、民革中央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程子华同志生前友好、原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乡代表等出席座谈会。

程子华简历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人。

        1922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

        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1929年后,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

        1931年4月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红三十五军第三?七团团长, 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五军第四十师师长、第四十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十四师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粤赣军区代参谋长,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同年6月,任红二十五军军长,11月,率部进行长征。

        1935年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

       西安事变后,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39年1月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

        1943年8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后代理分局书记、代理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10月,任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9年4月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0月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

        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

        1958年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60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61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64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关押。

        1975年以后,到中央党校读书班学习。

        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简历来源:全国政协官网)






欢迎光临 中神通公司技术论坛 (http://trustcomputing.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